作者:台灣龐貝氏症協會-代表與會家屬:Daisy
我的孩子是嬰兒型龐貝氏症,今年10歲,今年年初透過協會社工師的訊息,得知美國經由AMDA以及IPA要共同舉辦一場國際龐貝氏症研討會,對於其邀請各個學者預計演說的主題,內容提及IOPD以及LOPD的現在、未來相關照護主題,其中還提到了基因療法的現況,讓我有了想參與的動機。決定出發前,在家人的支持下,也決定帶我罹病的孩子一同前往,雖然只有10歲因為有機會及早治療,加上復健,我的孩子目前可以維持跟未罹病的孩子一樣的生活;所以除了希望孩子可以共同參與與自己相關的資訊以外,同時,也希望台灣經由推動新生兒篩檢,讓龐貝氏症孩子因此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達到的治療以及維持成效功績,能讓台灣以外的國家見證。
會議議程安排雖是三天兩夜,但是第一天議程下午才開始。第一天的議程是採圓桌會議方式,同一個時段有兩個主題,我們在出發前,就已事前先確認我們想參與的主題,我選擇以參與IOPD探討議題為主要方向。第一場,是讓各個與會的家庭成員分享自身的照護壓力,確實,無論在哪一個國家,家中有重大疾病罕病兒,對於照顧者以及家庭,都還是承受的一定的壓力。也透過各個家庭的分享,讓我得知,國外除了居家進行ERT外,甚至也有安排在校的ERT,這是讓我感動的地方,因為讓孩子能正常回歸同儕學習,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對於孩子的心理、生理發展,同時是佔有重要角色;居家ERT也同時可以減少主要照顧者與孩子請假、往返奔波的機會與時間。雖然台灣尚未能完全推動居家ERT,但是我們很幸運,台灣的就醫路程與便利性,是遠遠優於國外的環境,而我們也很幸運,能夠安排到週末的時間到院治療,對於孩子上學的影響降到了最低。第二場圓桌會議內容,給了我很大的震撼,主講者是一位三十多歲的LOPD病友,講授的內容是何時該放手讓孩子共同參與其疾病醫療決策、治療方案、疾病照護….等等;對啊!我的孩子在尚未滿月就開始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到現在10年了,所有的醫療決策確實都是當父母的我們在決定,這過程中,我們確實是一直讓孩子知道自己生病的事實,有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需要ERT復健,但是所有的相關醫療新知與變化,甚至是孩子本身的現況,我們似乎都未跟孩子分享這些細節,每一次就醫,也都是我自己跟醫師討論孩子的病情,進而決定相關醫療決策,甚至是關於疾病預後的相關決策。但是,未來當孩子更大了,甚至成年了,她單獨就醫時,是否就喪失了自己跟醫師表達自己疾病狀態的能力?父母的職責是照顧養護自己的孩子,另一項職責,也是要帶著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態、需要怎麼照顧、注意那些飲食,畢竟這是孩子需要學習的,學習如何獨立照顧自己。第三場圓桌會議,提及的是,龐貝氏症除了定期規則接受ERT之外,肌耐力的維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環,所以復健以及適當的運動是必須的,這也是在第二天的議程中,也是有醫師的講題強調這一重點;。所以除了常規接受酵素替代療法治療,我們的孩子也需要常規的復健以及適度的運動,維持肌耐力。
第二天的議程,除了有關於龐貝氏症的現況相關研究,也提及了ERT合併其他藥物以提升肝醣排除率的相關進行中的研究;基因療法也是一直在努力研究中;飲食部分,除了高蛋白飲食對龐貝氏症有助益,並且有生酮飲食的相關研究在進行中。因為這些進行中的研究計畫,讓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,我們的孩子雖然罹患罕病,但是國內外持續有再針對這個疾病的治療做研究,甚至國際龐貝氏症協會也提供相關研究經費,期待有新的療方出現。我相信,目前我們能做的,是規則定期接受ERT、復健、運動,讓孩子儘量維持最好的狀態,等待最新的治療方案出現!議程第二天,遇到了2019年到北榮參訪的Dr. Priya, 也透過協會社工妍伶及時提供當時的合照,與Dr. Priya相見歡,並且再次拍下合照,很開心5年後的玥棠,仍是維持良好的體況與Dr. Priya見面。
這趟旅程,見證到在台灣的我們是幸福的,因為新生兒篩檢,我們的孩子可以在黃金時期內接受ERT,我們的孩子可以因為健保給付獲得所需劑量的酵素,我們的就醫路程是如此的便利。離開飯店的那天,在大廳遇到一位病友的媽媽,當她一聽到站在她眼前的小棠是IOPD患者,她的眼神非常驚訝,看到小棠游泳的影片,也是非常的讚嘆!我很開心,有帶著小棠一起參與這場盛會,雖然在第二天下午,因為時差的問題,孩子有先回房間休息,雖然不確定她跟我在會場是否有吸收到相關的訊息,但是孩子可以坐在我身邊一起聽,我相信就是讓她參與了照顧自己健康的起步!
感謝協會讓我有機會參與這場國際病友會,期許未來有機會,協會的病友們、父母也可以前往與會,整個議程,也會有線上直播,但是因為時差關係,直播時間剛好是台灣時間的夜晚,我想,下次我還是會努力聽取線上直播內容,真的很豐富,對於龐貝氏症的照護,會有更深的認識!